關于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
為全面落實“532”發展戰略,“十四五”期間,全市將安排500億元以上政策性資金,撬動8000億元以上社會資本投入產業高質量發展,加快打造長三角產業中軸,結合我市實際,制定以下政策:
一、提升產業發展能級
1. 爭創國家級產業集群
對新獲評的國家級集群,給予集群促進機構最高100萬元獎勵;對經評審的集群內重點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,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,單個集群累計獎勵最高2000萬元。
2. 建設接續發展企業梯隊
實施“登峰計劃”,對營業收入首次超1000億元、500億元、100億元的企業,結合技術創新、綠色發展、產出效益等指標,分別給予最高1000萬元、500萬元、200萬元獎勵。
培育“領軍企業”,對新入選“世界500強”“中國企業500強”“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”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”的制造業企業,分別給予最高3000萬元、1000萬元、500萬元、200萬元獎勵。
扶持“專精特新”,對新認定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或單項冠軍產品、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、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,分別給予最高200萬元、100萬元、50萬元獎勵。對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、市級以上“專精特新”企業設備投入50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,參照現有市重大項目設備投入獎勵政策執行。
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壯大,對新評定規模以上工業和服務業企業,按照當年對地方貢獻增量部分給予50%獎勵,最高不超過10萬元。
3. 強化重大項目招引
對新引進的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項目、省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及其核心高管和頂尖人才,當年協議注冊外資超5000萬美元的優質外資重大項目或兩年內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億元的內資項目,根據三年內地方貢獻總額“一事一議”給予支持。
加強對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央企、外企、上市公司重點集聚地區優質項目招引力度,對新引進的行業龍頭、技術領先、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類項目,按照新設獨立法人企業投產3年內地方貢獻總額的1%獎勵引薦人,單個項目最高500萬元;分期建設的,按一期地方貢獻獎勵。
對列入常州市重大項目庫、技術設備投入超億元技改項目庫的制造業項目,在竣工或投產后進行設備投入獎勵。對屬于高端裝備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、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、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項目,最高按照設備投入的12%獎勵,單個項目最高1000萬元;對其他項目,最高按照設備投入的6%獎勵,單個項目最高600萬元。
4. 打造“常州制造”品質標桿
對新獲評“中國質量獎”或“中國質量獎提名獎”的組織(個人),分別按最高500萬元、100萬元獎勵;對新獲評“江蘇省省長質量獎”或“江蘇省省長質量獎提名獎”的組織,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、50萬元獎勵,個人分別給予最高20萬元、10萬元獎勵;對新獲評國家、省質量標桿企業,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、20萬元的獎勵;對新獲評中國工業大獎、表彰獎、提名獎的企業,分別給予最高200萬元、50萬元、20萬元的獎勵。
二、推動企業“智改數轉”
5. 加快企業智能化改造
對新認定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、省級示范智能車間分別給予最高200萬元、50萬元的獎勵。
通過政府采購,為全市中小微企業開展“智改數轉”免費診斷,每年重點支持30個企業開展智能工廠(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)診斷、300個企業開展智能車間診斷;對當年服務本地企業合同開票結算金額累計達1000萬元以上或單個合同金額不低于30萬元,服務企業數量不少于10家的服務商,分檔給予上述訂單開票結算金額的10%補助,最高200萬元。
對納入市“智改數轉”項目庫,且獲得智能化改造提升項目貸款的制造業企業,按同期LPR標準的50%給予貼息,單個項目最高200萬元;對利用自有資金改造投資超1000萬元的企業,按智能化設備及工業軟件投入不超過5%進行補助,最高200萬元。
6. 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
構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,對完成與國家頂級節點對接的二級節點建設單位,給予最高150萬元的獎勵;對接入企業300家以上的二級節點運營單位,給予最高50萬元的獎勵;對接入本市二級節點、標識注冊量超1000萬、有2個以上典型標識應用場景的規上工業企業,給予最高10萬元的獎勵。
支持本地供應鏈級、行業級、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壯大發展,對服務企業超500家、連接設備超5萬臺的平臺,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;對新獲評國家級“雙跨”平臺、兩化融合類示范企業,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;對新獲評省級工業互聯網示范企業,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。
培育省級“5G+工業互聯網”融合應用先導區,對先導區內的“5G+工業互聯網”建設項目,每個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,總額最高200萬元;打造省級“5G+工業互聯網”全連接工廠,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;建設多場景融合、多系統集成、多設備協同的“5G+工業互聯網”應用項目,每個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;對入選省級5G應用優秀案例,每項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。
7. 壯大新興數字產業
加強集成電路、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支持力度,對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首輪工程流片和購買IP費用給予最高50%的支持,對集成電路專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軟硬件投資給予最高20%的資助,對銷售收入突破一定規模的集成電路企業分檔給予一次性補助,對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投資本地集成電路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。
對新獲評國家級工業互聯網APP優秀解決方案、省級工業軟件優秀產品和應用解決方案,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、30萬元獎勵;對省級以上新認定的首版次軟件,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;對新入圍國家信創目錄、省信創圖譜的產品,分別給予最高20萬元、10萬元獎勵,單個企業年度累計最高50萬元。
8. 加強工業信息安全保障
對當年服務本地企業10家以上,且工業信息安全業務營收超300萬元的服務商,給予最高10萬元獎勵;對新認定省工業信息安全防護的星級企業,按五星、四星、三星分別給予最高30萬元、20萬元、10萬元獎勵。
三、完善產業創新體系
9. 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
對獲得國家和省立項的重大科技、產業公共創新平臺,按國家或省實到資金1:1配套,國家級最高1億元,省級最高5000萬元支持;對無國家和省資金支持的平臺,給予國家級最高2000萬元、省級最高1000萬元支持;對新遷入我市的國家級重大科技、產業公共創新平臺,給予最高2000萬元支持。
對新認定國家、省級企業研發平臺,分別給予最高200萬元、50萬元獎勵;對新認定的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,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。
10. 聚力核心技術攻關
實施核心技術攻關工程,對承擔國家核心技術攻關的項目,按國家撥付資金的50%給予配套,單個項目最高500萬元;對承擔省核心技術攻關的項目,按省撥付資金的30%給予配套,單個項目最高200萬元;推動重點項目攻關“揭榜掛帥”,按不超過項目實際付款額的30%給予補助,最高500萬元。
11. 強化標準和知識產權引領
對主導制訂國際、國家、行業標準以及新承擔國際、國家和地方標準化專業技術組織秘書處工作的企業,分檔擇優給予最高100萬元、50萬元和20萬元獎勵;對承擔國家、省技術標準創新的基地或獲得國家、省標準創新貢獻獎一等獎的企業,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。
建立高價值專利培育示范中心,每家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資金支持;設立中小企業專利權質押貸款貼息補助資金,對市級以上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專利權質押貸款1000萬元以下的,按同期LPR標準的50%給予貼息,同一企業最高50萬元。
12. 支持創新產品首購首試首用
對新認定的省級、蘇錫常首臺(套)智能化重大裝備,給予單臺(套)產品售價最高30%的獎勵,最高1000萬元;對省級、蘇錫常首臺(套)產品,實施政府首購,自認定之日起2年內視同已具備相應業績,對具有不可替代專利、專有技術的,采購人可采用單一來源方式采購;對列入《常州制造創新產品推廣應用推薦目錄》的產品,支持制造商對產品首張訂單投保,最高按年度實際支付保費的80%給予補貼,單個產品最高50萬元。
四、加速綠色轉型
13. 推行用能預算管理
統籌關停、整合、壓減、節能改造等方式騰出的用能指標,納入用能預算統一管理,優先支持需落實能耗置換要求的省、市重大產業類項目以及重點技改項目,推動能源要素向單位能耗產出效益高的產業和項目傾斜。
14. 支持企業節能改造
鼓勵企業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和重大節能環保裝備(產品)產業化項目,對年節能量不低于200噸標煤(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不低于100噸標煤)、設備投資不低于100萬元的節能改造項目,按最高500元/噸標煤節能量進行獎勵,最高200萬元。
15.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
支持工業企業實施循環經濟、清潔生產項目,對設備投資額不低于500萬元(節水改造項目節水量達5萬噸以上)的項目,按循環利用及減排效果進行獎勵,最高200萬元。
16. 建設工業綠色制造體系
對新獲評國家級綠色產業基地、綠色園區、綠色工廠、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的單位,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;對新獲評工信部綠色設計產品的企業,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;對新獲評省級綠色循環發展示范區、綠色工廠、綠色領軍企業稱號的單位按最高50萬元給予獎勵。
17. 支持資源節約集約利用
開展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,加快制定和實施水電氣等資源要素差別化政策,以評價結果為依據,強化正向激勵,推動A、B類企業加速發展質效提升,反向倒逼,推動C、D類企業轉型升級。
五、做強生產性服務業
18. 深化“兩業”融合試點
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單位,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;對新認定的國家級、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(平臺)、項目,分別給予最高200萬元、50萬元獎勵;對新認定的國家物流樞紐、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,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。
19. 加快示范載體建設
對新認定的省級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集聚示范區,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;對新認定國家級、省級工業設計中心(重點領域工業設計研究院)、質檢中心、產業計量測試中心(計量中心)的企業,分別給予最高200萬元、50萬元獎勵。
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,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;對新認定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、四星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,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。
20. 培育標桿企業
對新認定的省級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領軍企業,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;支持世界500強、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的物流企業在常設立采購配送中心、業務管理中心、單證管理中心、結算中心等區域總部,根據地方貢獻總額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。
六、推動產融結合
21. 優化財政支持方式
統籌市級各類產業專項資金,按照不低于10%的比例擴充政府投資引導基金,加大對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、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的投資支持力度;加快龍城金谷發展,鼓勵各類基金參與產業類新項目招引,對入駐的基金及管理機構給予地方貢獻的80%作為獎勵,給予最高200萬元的辦公用房補貼,對機構高管給予地方貢獻全額獎勵。
22. 強化并購基金支持
發揮龍城科創母基金引導作用,與國內外知名投資機構合作,協同我市產業龍頭企業,設立總規模超50億元的市場化并購基金,支持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做大做強、補鏈強鏈。
23. 助推產業融資
擴充信保基金規模至20億元,健全“基金+擔保+銀行”共擔風險機制,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;設立2000萬元融資擔保專項資金,鼓勵融資擔保機構發揮融資增信作用;增資轉貸資金至10億元,為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轉貸服務,優先為市級以上“專精特新”企業提供政策性擔保和轉貸服務。
24. 支持企業股改上市
對進入輔導備案的企業,給予50萬元獎勵;對北交所、上交所、深交所以及境外主流市場申報、上市的企業,分別給予50萬元、100萬元獎勵;對科創板“雙百行動計劃”重點后備企業入庫、股改,分別給予20萬元、30萬元獎勵,以及上年度研發費用10%(最高100萬元)的獎勵。
25. 鼓勵上市公司再融資
對上市公司再融資并將募集資金75%以上投回本地的,股權融資按照5‰給予獎勵,最高200萬元;制造業企業債券融資按照0.1‰給予獎勵,最高50萬元。
七、優化營商環境
26. 優化政務服務
圍繞“投資建設”和“市場準入”兩大領域,設置“專項一窗”,為重大項目、“專精特新”企業等提供“一窗辦理”集成服務;設置“一件事”“一網通辦”“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”等特色專窗,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。
27. 強化土地要素保障
每年供應13000畝建設用地用于工業項目,重點保障重大項目、先進制造業項目、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和重點上市后備企業項目;對于上一年落戶的優質外資制造業項目,本年度給予項目承載板塊相應的土地要素支持;鼓勵產業項目盤活存量建設用地,對不改變用途的現有工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,可免于增收土地價款。
28. 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
在環境質量符合國家相關考核要求、環境管理體系較為健全的產業園區,對環境影響較小的項目,推進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,簡化項目環評。
29. 培育高技術技工人才
對評選為“龍城工匠”的技能人才,給予每人10000元的獎勵;支持“新工科”改革試點等產教融合新模式培育產業高端人才,鼓勵在常學校探索“校企雙崗雙聘”,對參與雙聘的企業、高校人員經審評合格后給予每人每年最高10萬元獎勵。
開展技能人才培訓,對經培訓取得急需緊缺工種職業資格證書、技能等級證書的,按每人1000元—4000元給予補貼;開展新型學徒制培養工作,對經培訓合格的職工,按每人每年4000元—8000元給予補貼;支持企業參評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、全省優秀勞動關系和諧企業,以及博士后工作站(國家級)或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。
30. 給予優秀企業家工作生活便利
對獲得市級以上榮譽的優秀企業家,授予榮譽稱號,重點向對常州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頒發“常商服務卡”,提供政務服務、子女入學、體檢就診、旅游觀光、通行便利等方面的公共服務。
本政策適用于常州市區,根據政策執行績效,市和轄區、常州經開區兩級原則上按1:1分擔資金;溧陽市政策兌現市級按照15%比例給予補助;涉及地方貢獻獎勵的政策,按現行財政體制執行。
與本政策內容相同或相近的項目,產業扶持資金就高不重復享受(授牌認定類除外)。
本政策由市委、市政府負責解釋,具體解釋工作由市委辦公 室、市政府辦公室商市發改委、工信局、財政局、金融監管局等主管部門承擔。